多亏最亲学姐的诚挚邀请,让我欣赏到这样细腻的电影。

一个女权导演,如果带入了这样的思想观看这部电影可以跟几乎每一个镜头产生共鸣,这样的艺术品将女性的思想表达到了极致,不过从影片的叙事来看,所强调的也仅仅只是渴求世界的理解,而没有强烈的思想植入之感,文化表达理应如此啊!

简单的讲,就是丈夫坠楼身亡之后,一个社会的公序良俗不断深入拷打一段朴素真挚夫妻之爱。

最有名的片段自然是妻子和丈夫的争吵,最为符合女权发言的一段,爸爸为了照顾孩子和妈妈的写作放弃了自己的写作生涯,因此有时候表现得郁郁寡欢,不思进取。或许这个社会的统计规律就是这样,这导致了一些先验的差异,如果是女性的条件下,放弃自己而为他人付出的就显得即为合理,因此她们虽然感到痛苦但也能够默默承受;而如果是男性的条件下,放弃自己为他人付出是一个比较小众的选择,因此他们在这样的境况下就会感到愧疚并难以接受,进而抑郁。无独有偶,在儿子提出想自己呆一段时间而不想要妈妈一起的时候,有几个夜路的镜头,夜晚开山路,基本只能看见前方几米,似乎每一秒钟都有可能发生意外,极为恐怖。之后接上了妈妈的哭泣,这一定是她最崩溃的时期,空气里都透露的绝望,法庭上被质疑,让孩子这么近距离地感受到夫妻情绪上头的悲剧,作为母亲对此的愧疚应该不亚于男性照顾家而放弃自我吧。

P(男|放弃自我) P(放弃自我)= P(放弃自我|男) P(男), P(放弃自我|男) 比较小, 那么P(男|放弃自我)也应该小,这样想来就难以接受自己不可改变的男性身份. 女性也是这样. 但是事实上这个条件概率应该加上一个条件”我”,因为每个人人之中的而社有着很大区别.

P(男|放弃自我, 我的世界) P(放弃自我)= P(放弃自我|男, 我的世界) P(男), P(放弃自我|男, 我的世界) 不一定很小, 女性同理,所以还是不要抑郁了 😂

搞不清楚事情发生的过程,那就找找为什么发生的原因吧。—丹尼尔

另一个让我非常触动的便是这法庭对情感的审判,不断找感情破裂的蛛丝马迹,依次推测女主可能的行为。上一段感情的结束大抵也是这样吧。情如丝般理不清楚,只能相信直觉,任何裂痕都是双方的错,当然双方也一定没错。还是那句话,不能用别人的想法套自己脑子,也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套他人的处境。恢恢法网理应无私,却令人感到社会信任的严重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