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业之前突然提起这部电影,最近又完整地看了一遍。第一次看是在小学,那是充满活力和激情、渴望英雄榜样的年龄,看完爱死兰彻这个人设了,不喜欢那些被体制化的普通人们,冲破规则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而电影表达的完整内容倒没有太过在意,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只记得这部电影的情节和信条的原因,从没有走近一步欣赏过它。

好的作品看多了的确会产生更多的idea,会启迪更多不同经历的人造就不同的理解。

我是带着这样的想法开始的。在社会的制约下,我们都要找回自己的生活,而不可能改变社会这样种种的“真理”,即使在皇家工程院的几天里,兰彻改变了很多事情,影响了很多人,但终究还是少数,他依然没能改变这个教育体系,而在体系中奋斗的查特,靠着自己的努力站在了制度的顶端,也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以此来看,成功的人生也是各有各的不同。这两个人的对比,我现在看来,无所谓谁输谁赢,我甚至可能会选择攀登去体系顶端的人,其实这样的人有很强大的内心、很坚定的勇气、不服输、要强好胜以及毋庸置疑的能力,都是令我们尊敬的精神品质,当然不适合普通人。体系顶端的也是一代天骄那么说明这个体系的稳定性还是很强的,这个样子,小时候的爱恨就不能自洽了。因此我决定带着这样的想法重温这个教我无所谓规则的电影。

印象里的剧情和再次看到感觉还是不一样的,尤其感觉配乐很妙哈哈。这一次,我更多的理解是大学被救赎的回忆,有时候也想起自己的大学生活中被朋友陪伴的脆弱心灵。刚开始的剧情以我现在的经历来看,就是觉得兰彻太异想天开了,没有目标,没有信念,不过人家只是享受快乐也没有想得到什么,这也合理。不过,越是向后,我也像校长一样的改变了吧。最开始我认为兰彻讨厌,只是他的做法不包括任何普适性,还依然用此对别人指手画脚,但是后面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只是他想要渡人的圣者仁心。查特也很强,但是败就败在这个渡人之心。

确实,每一帧都在讽刺着填鸭式的教育和生活,电影的态度很鲜明,所有的理想都不现实,但是我们不能失去。兰彻确实是我们的精神领袖,但是他告诉我们的并不是逃离体制,而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在社会体系下生活地很好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强者就像是在体制中勇往无前的战士,而圣者存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他们也不一定是强者。总之,这二者没有可比性。